成本敏感但敢于冒险的行业往往试图通过复制创新来实现规模化。但那些洞悉创新本质、具有前瞻性的医疗健康公司已转型为健康管理企业,其中部分甚至成为"数据分析型"组织。从福特公司的汽车装配线到近年凭借创意崛起的独角兽企业,创新始终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随着这些医疗保健企业凭借独立的联合投资组合发展壮大,创新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: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探索规模化创新的路径,以取得更加丰硕和更好的结果。
创新的定义涉及多个维度,我们都已非常熟知。鉴于此,我们不妨采用批判性思维,先界定什么不是创新:
创新不是:
本文深入剖析创新的核心要素,并揭露传统机构在规模化创新过程中陷入的"度量陷阱"。
创新的核心要素
创新是可以重建和强化组织的卓越理念组合,其要素包括:
模板化
作为最普遍的规模化模式,模板化能有效复制用例结构,却难以重现原创思想。模板如同运输工具,而真正需要运输的"货物"源自独特的个体思考。
1913年,福特发明的大规模生产装配线成为当时的一项突破性创新。但是,如今再将这样流程复制下来组装一套“汽车生产线”,并将汽车制造时间从12小时大幅减少到1小时33分钟,就不能再称作“创新”。装配线变成一种新的常态,或者简单地说,这只能称作是常规操作。复制的成功做法或许能够带来收益的增长,但不可能实现创新带来的颠覆性的影响规模。
有时,创新者与"早期采纳者"的界限如此模糊,以致后者甚至获益更丰。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:创新是旅程而非终点。
关于如何扩大创新规模的这场争论,真正的问题是:
医疗健康创新的规模化路径
在医疗健康这样高度协同的行业,想要实现创新规模的扩大,将需要与提供专业服务(包括随时随地以合理价格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专业护理提供商,以及制定综合护理模式、提供健康服务并设计为患者提供独特体验的平台等)的第三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尤其是当组织自身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时。
局限于既有生态系统的思维会阻碍解决方案的诞生。将一个特定行业的问题与来自不同领域的更广泛的受众分享,从而鼓励人们思考“跳出框架”的解决方案,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做法。跨领域分享行业特定问题(如邀请零售或银行业人士解决医疗难题)可能催生出突破性方案。
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创新,必须要探索并落实基础构建模块。
1. 组建创新焦点团队
2. 建立多渠道终端用户倾听机制- 重点关注用户的痛点
3. 开展固定周期的横向思维会议——在混沌中寻找节奏或模
4. 打造清晰的原型模型
5. 交付前的持续反馈优化
6. 培育创新文化
高管需要了解在创新上投入的时间和成本对成果产生的影响。此外,还要了解投入的研发资金对新产品的生产有没有作用,以及这些新产品在什么时候能实现更高的利润率。此外,他们还想通过表明优先事项的转变来提供战略方向,指导资源(重新)分配,并评估创新支出的有效性,以诊断和改进创新绩效。简而言之,高管们必须着眼于当前对创新和其产品的投资所能带来的未来价值。
虽然投资组合评估主要是从营收额、市场份额、融资额、客户忠诚度和终身价值等指标,评估投资对业务的影响,但是,除了这些指标之外,还需要从员工敬业度、能力成熟度和声誉等角度,评估投资对企业产生的影响。
不过,企业还要警惕"度量陷阱"。指标更侧重于成果而非过程有效性。组织可能会倾向于衡量可获得的内容,因为一些绩效指标会滞后一两年。有时,基于指标的衡量会激励渐进式创新而非颠覆式创新。虽然创新可以逐步交付,但衡量陷阱会使组织偏离颠覆性思维过程,最终使曾经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成功的创新模式变得常态化。为了避开这些陷阱,企业需要定义什么算是成功,以及如何将企业的未来愿景与创新带来的贡献联系起来。
简而言之,创新的未来衡量框架始于理解创新的基本要素,并配置一组专门的衡量指标来评估每个要素的有效性。有些步骤要依赖于传统的评估方法,例如:
部分创新者则采用"反证法"来度量失败价值:
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规模化需要简单而务实的成果导向模式。每个组织都有内在的创新文化,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文化来获得最佳结果。需要将多次实施获得的结果进行关联并完善这些模型,而且假以时日,这些做法或许还能演变成为一套完整的战术,构建起扩大创新规模时遵循的框架。
对于特定的产品组合,分解创新的具体定义是必要的,并需要在在业务组合内构建创新生态系统。执着于“一次性成功”的方法或许并不能产生最佳的结果。因此,我们应该力求快速失败和留住战果,以免落入重数量轻质量的"度量陷阱"。